免费视频播放,先小说再电影,微电影 回来再爱,按摩电影在线播放,日本丰满av无码区甩奶舞,婢子绝色小说免费阅读,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青青草免费无码在线视频,熟女激情爽爽爽爽

返回頂部
歡迎訪問文史天地網—中國歷史文化傳播平臺!

微信掃一掃關注
文史天地公眾號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史漫步
發(fā)稿人:李楠  來源:文史天地雜志社   發(fā)布日期:2025-05-23 17:22:52  文章字號:   
從法寶走向禍根的元朝紙幣制度

作者  孫衛(wèi)武

元代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軍事、科技、經濟與文化實力,但由于地域遼闊,各被征服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因此幣制十分混亂。為了便利海內外商旅、絲綢之路貨物貿易往來,急需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幣制管理法規(guī),以便于結算、支付、儲存和兌換。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元世祖采納了尚書左丞葉李奏議的“至元鈔法”。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經尚書省奏準頒行《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史稱“葉李十四條畫”,實施不兌換的單一法定紙幣制度。也就是說,除了國內統(tǒng)一流通紙鈔外,來中國貿易的外國商人,也必須將金銀按一定比例兌換成紙鈔才能在市場上買賣商品,從而最大范圍推廣紙幣行用,使元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最為成功的一個朝代。著名經濟學家胡寄窗認為,葉李制定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所體現(xiàn)的貨幣思想是“可以同西洋經濟學說史上的某些概念相對比的觀點,從而體現(xiàn)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就”。

葉李(1242—1292年),字太白,一字舜玉,號亦愚,寓居錢塘(今杭州),籍處州路浮云鄉(xiāng),一生跨越宋元兩朝。葉李少有奇志,胸懷治國安邦之策。讀書時,他和太學諸生聯(lián)名上書《直言書》,劾宰相賈似道“變亂紀綱,毒害生靈”,被刺配福建漳州12年。南宋末期,曾向當朝提出幣制改革建議,但未被采納。到了元代,他受到忽必烈重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病逝,墓葬富陽,被追封為南陽郡公,謚文簡。葉李一生勤政愛民,為官清廉,元世祖稱其“廉介剛直”。著有《馬史膏肓》《亦愚文集》《裘氏俱清堂記》《流觴記》等文集。

一、《至元寶鈔通行條畫》的頒布

我國的貨幣制度,從上古至元代,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從唐之飛錢、宋之交子、金之交鈔,逐漸行用紙鈔,標志著我國的貨幣制度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元太宗窩闊臺滅金之后,繼續(xù)沿用金朝舊制,以絲、銀作為價值本位基礎,開始印造紙幣。元朝紙幣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中統(tǒng)鈔(1260—1286年)階段、至元鈔(1287—1350年)階段和至正鈔(1351—1360年)階段。

忽必烈即位后,在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先后發(fā)行了兩種紙幣,一是中統(tǒng)交鈔,鈔以絲為本位,以兩為單位,每二兩當銀一兩。二是中統(tǒng)元寶交鈔,簡稱中統(tǒng)寶鈔或中統(tǒng)鈔,鈔以金銀為本位,面額自十文至二貫(一千文為一貫)共九種,每一貫當交鈔一兩,兩貫當白銀一兩。在以白銀為唯一價值基準的同時,與銅錢也建立了關系,兩者之間是一種表里關系,以紙鈔為主,銅錢作為輔幣流通,可滿足民間小額交易的需求。

元朝戰(zhàn)事頻繁,導致政府財政支出困難。當朝統(tǒng)治者為了彌補國庫的空虛,開始加大中統(tǒng)寶鈔的發(fā)行數(shù)量,使得幣值迅速貶值,市場流通受阻,為此,幣制改革勢在必行,葉李順勢提倡整治鈔法。至元二十四年,朝廷采納葉李的改革建議,頒布《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同時發(fā)行至元寶鈔,簡稱至元鈔,以絲、銀為本位,面額自五文至二貫共十一種,可與中統(tǒng)鈔并行通用,但兩者之間要按一定的比值兌換,每一貫至元鈔當中統(tǒng)鈔五貫。元朝以紙鈔作為主幣使用,其中中統(tǒng)鈔和至元鈔一直行用不廢,這二者成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新元史·食貨志七》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內容有十四條。條例主要確定了至元寶鈔與中統(tǒng)寶鈔的換算比值為“至元寶鈔一貫,當中統(tǒng)寶鈔五貫”。官庫買賣金銀的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官價至元寶鈔二貫,出庫二貫五分”。民間昏鈔置換至元寶鈔的折算率為“以一折五,其工墨依舊例,每買三分”。對于繳納包銀稅的民戶愿納中統(tǒng)寶鈔者“依舊聽四貫,愿納至元鈔,折收八百文”。繳納鹽課稅“每引賣官價鈔三十貫,今后賣引,許用至元寶鈔二貫,愿納至元寶鈔四貫者聽”。繳納茶酒醋等稅的“收至元寶鈔,以一當五,愿納中統(tǒng)寶鈔者聽”。還規(guī)定了阻抑鈔法者和高抬物價者的罪責,特別是強調“提調官吏不得赴平準庫收買銀及多將昏鈔倒換,違者罪之”等內容。

對于私相買賣金銀者,早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中書省奏準治鈔法中就有規(guī)定:“私自買賣者,金銀斷沒,一半給告捉人充償,十兩以下決杖有差。”

中統(tǒng)元寶交鈔五百文274X186m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鈔版284X204X41mm  上海博物館藏

《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將紙幣的發(fā)行、流通、使用和兌換納入了國家法制管理的軌道,為宋元之后以紙幣為代表的貨幣經濟逐步代替以谷帛為代表的實物經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梢哉f,《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央銀行法,英國直到1844年才頒布了《英格蘭銀行條例》,在中央銀行的立法方面,中國領先西方500多年。

二、《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葉李主導設計并擬定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是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幣制條例。由于該條例內容籌劃周詳,《新元史·食貨志七》記載了當時對該條畫地位的評價:“終元之世,中統(tǒng)、至元寶鈔兼用,其條畫迄不能廢云。”該條畫的條文內容一直保留效用,不能隨意廢除。可見,紙鈔制度到元代已發(fā)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了。

元代發(fā)行的紙幣曾北窮朔漠,西貫中亞,皆通行無阻,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信譽極佳。有些歐洲人來到東方,都以驚異的眼光看待這一事實,正如馬可·波羅所說:“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賞用,以購商物,以取其貨物之售價,竟與純金無別。”甚至把元朝政府推廣紙幣行用比作中國皇帝的“點金術”。

元朝紙幣的成功發(fā)行,既實現(xiàn)了行用紙幣的“便”,避免了使用銅錢支付大宗商品交易時的不堪其重,又促進了戰(zhàn)亂后的農業(yè)、手工業(yè)、貿易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紙幣在廣袤的國土上通行無阻,商品經濟活躍,都市繁榮,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受元代紙幣的影響,13世紀的波斯乞合都時代,度支官摩扎法提出建議說:“我有一策可救此弊,此策即在采用中國鈔法,凡交易皆用鈔,則將使現(xiàn)金充盈于國庫矣。”(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其紙幣的樣式則完全仿照中國紙幣的款式。除此之外,印度、高麗和日本等國也紛紛仿制元代的紙幣,促進了世界貨幣的變革。

元朝推廣行用紙鈔,出現(xiàn)了經濟的繁榮,中外交流通道也得到進一步拓展,使元大都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中心城市。馬可·波羅這樣評價當時的元大都城繁榮盛景:“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根據(jù)馬可·波羅當年的游記內容記載,當朝政府每年都會下派專職官員到各地推廣宣傳紙鈔的行用,主要是針對個人藏匿的金銀珠寶,勸其速到官府按從優(yōu)的價值比例兌換紙鈔,如今后需用金銀珠寶,也可以用紙鈔到官府指定的地點購買,價格仍舊從優(yōu)。這樣,官方推廣,加上措施有效,極大地維護了紙幣的信用并取得了成功,促使百姓開始自覺兌換和行用紙幣,最后人數(shù)多到不可思議。馬可·波羅盛贊元朝政府通過發(fā)行紙幣“獲得了超過全世界一切寶藏的財貨”,“可以確鑿斷言,大汗對財富的支配權,比任何君主都來得廣泛”。

自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到元朝滅亡,元朝除了鑄造過少量的銅錢銀錠外,一直以紙鈔為主,在全國范圍內通行使用,各個朝代均未能超越元鈔的發(fā)行數(shù)量和流通范圍,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三、以“信”為本,無“信”則不立

英國學者菲利克斯·馬汀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信用體系,而這種信用體系由國家信用支撐是貨幣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元朝不兌換的純紙幣流通是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雖然帶有強制的色彩,但在發(fā)行的初期有足夠的準備金作為保證,加上《至元寶鈔通行條畫》的保障,在實行的過程中也確實起到了便捷順暢的成效。

在元朝紙幣流通的三個時期中,早中期的中統(tǒng)鈔幣值比較穩(wěn)定,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后超過了63年。

元朝紙幣制度的實施,為統(tǒng)治者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超量發(fā)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紙鈔信用從而受到嚴重削弱。在元朝正式建立后半個多世紀的過程中,由于不斷對外擴張領土、對內鎮(zhèn)壓民眾反抗,戰(zhàn)事從未間斷。加之統(tǒng)治者的貪婪無度與恣意浪費,如對王公勛臣的賞賜、佛事的靡費支銷等等,導致府庫內帑缺口不斷擴大,又通過濫發(fā)紙幣來彌補缺口,還把各地平準庫的金銀財寶運抵大都用于支銷,這樣,當朝所發(fā)行的紙鈔就成了虛鈔,發(fā)行量愈多,幣值愈貶,百姓生活越發(fā)艱難。

由于中統(tǒng)鈔后期超量發(fā)行,政府根本無法兌換白銀,為了維持紙幣信用,只能采取禁用銅錢的辦法,但還是無法解決幣值的暴跌。為了挽救幣值,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發(fā)行至元寶鈔,以一換五收回中統(tǒng)鈔。從至元初到至元二十四年的24年間,物價上漲數(shù)十倍,百姓怨聲載道。發(fā)行至元鈔后,并未廢止中統(tǒng)鈔,而是使二者相權而行,規(guī)定至元鈔一貫等于中統(tǒng)鈔五貫,子母相權,間接承認中統(tǒng)鈔貶值剩1/5,百姓的資產無形間大幅縮水,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順帝為了進一步斂財,開始發(fā)行新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相當于銅錢1000枚,是以前至元鈔的兩倍,成為元朝發(fā)行數(shù)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紙鈔。更為嚴重的是,元順帝徹底變革通行鈔法,廢除了以絲、銀為本位的條例內容,從制度層面上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解除了障礙。過去的交鈔以絲、銀為本位,而至正交鈔失去了紙鈔的本位核心,以紙為本,以銅錢為輔,出現(xiàn)了本末倒置現(xiàn)象。以發(fā)行“至正通寶”銅錢來配合紙鈔的濫發(fā),從而掩蓋紙鈔的虛值,其目的是以虛代實,結果是“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元史·食貨志五》)。至正鈔失去了購買力,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最后淪為廢紙。紙鈔失去信用,也就失去了民心。

元代貨幣雖然主要是紙鈔,但幣制走向銀本位的趨勢仍然存在。至元三年(1266年),元朝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和流通市場的需求,始鑄銀鋌,銘作“元寶”。金、銀的民間交易雖曾被禁止,但實際上還是作為貨幣出現(xiàn)。銅錢雖曾長期嚴格禁用,并曾受到官府大規(guī)模搜刮,但民間小額交易仍舊沿用,并未完全禁絕,只是處于輔幣地位而已。隨著紙幣的不斷貶值,百姓私下繼續(xù)行用銅錢,于是銅錢事實上又恢復了其合法地位。

至元元寶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元末,由于奸佞當權,官法濫,刑法重,開河、變鈔成禍根,導致黎民怨而起來反抗。元朝不到百年,便由于當朝政府對貨幣制度的濫用,民財被掠奪一空,國家的公信力徹底喪失,曾經輝煌一時的元朝,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因為濫發(fā)紙幣導致金融危機而滅亡的國家。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在國士劉基的輔佐下初定天下,建立明王朝,從此,歷史又步入了一個新的輪回。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5期

文史天地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承辦:文史天地 聯(lián)系電話: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黔ICP備17008417號-1 貴公網安備 52010302000499號 建議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瀏覽器

技術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