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稿人:
來源:本站
發(fā)布日期:2022-10-11 15:09:28
文章字號:
大 中 小
古人的“開學典禮”堪比婚禮,假期居然比現(xiàn)在還少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咱們中國娃的開學苦惱早已沉淀了4000年。
古代學生上學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嗎?孩子幾歲能入學?新生入學有開學典禮嗎?掛科了能補考嗎?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古代開學那些事兒。
所謂“學制”即學校的教育制度,涉及學校的性質(zhì)、培養(yǎng)目標、修業(yè)年限等各個方面。夏商時期,古人已設(shè)立有官辦學校,稱為序或庠;西周時期,學校的建制已經(jīng)較為完善。
據(jù)《禮記·學記》記載:“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也就是說,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若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意味著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時候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堅強獨立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意味著學業(yè)已經(jīng)達到了成熟水平。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設(shè)立太學,可謂是中國古代學制的一次進步。太學并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guī)定,但考試十分嚴格,西漢時,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設(shè)科射策”,相當于今天的抽簽問答。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核一次,通過者授予官職,否則留下繼續(xù)學習。隋唐時期的官學開始對學生年齡和學習年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例如,律學招收學生的年齡在18歲到25歲之間,學習年限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yè)考”三種。旬考內(nèi)容為十日之內(nèi)所學課程,不及格者將受到處罰;歲考內(nèi)容為一年之內(nèi)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yè)考及格則取得科舉資格,否則勒令退學。
到了北宋時期,王安石在太學實行“三舍法”,即將生員分為外舍、內(nèi)舍和上舍三個等級,生員必須依照學業(yè)程度,通過考核,依次晉升。此后,元代又將學生分為“三等六齋”,通過考核積分逐級升齋。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積分制,入國子監(jiān)就讀的學生必須先入低級班;一年半以后,學業(yè)通過者升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jīng)史兼通,文理俱優(yōu)”者升入高級班,而后采用積分制,按月考試,一年積滿八分為及格,遂可以待補為官。清代,積分制變得有名無實,畢業(yè)時間全憑年限來計。
現(xiàn)代統(tǒng)一的都是“秋季入學”,但古代的入學時間與學期的長短,各個朝代并不一樣,也與中國古代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一切圍繞農(nóng)事展開,小學教育亦然。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
在漢代,這三個入學時間很流行。據(jù)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nóng)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從中可以看出,漢代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nóng)閑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三種開學時間,以“八月暑退”與現(xiàn)代開學時間最接近。如果是春季開學,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tǒng)一,“冬季入學”成為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nóng),冬入學”的說法。
后來,冬季入學成為古代鄉(xiāng)村小學較為普遍的選擇,但具體時間與漢代有所不同,農(nóng)歷十月份開學。宋陸游《冬日郊居》一詩中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案愚儒卻自珍。”自注即稱,“農(nóng)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guān)。古代的學期與現(xiàn)代完全不一樣,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學,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啟學”,“歲暮罷館”。
現(xiàn)代一般規(guī)定孩子六七歲入學,有些媽媽為了能讓孩子提前一年上學,甚至選擇剖腹產(chǎn),在古代孩子上學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尚書大傳·略說》則稱“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十有三年始入小學”;同篇中還有“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jié),踐小義”的記載。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對入學年齡并無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只要在8至15歲之間,都可讀小學。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傳統(tǒng)都未改變?!都尉柑娇h志》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志》則稱,有讀書潛質(zhì)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相對來說,唐代孩子入學年齡與現(xiàn)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歲,即6歲、7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yī)學家、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具體幾歲入學,古人也視孩子的心智發(fā)育情況而定。據(jù)《舊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雖是7歲入學,但他當時已能“日誦千余言”,以至于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時大為驚嘆,稱“此圣童也”,所謂“圣童”即現(xiàn)代所說的神童。
在中國古代,新生入學不僅有隆重的“開學儀式”,而且備受重視,“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并論。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根據(jù)《禮記》和《弟子規(guī)》而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則歷經(jīng)千年未改。通常的“開學儀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凈手凈心、朱砂開智等內(nèi)容。
據(jù)《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帶領(lǐng)下進入學堂。
步入學堂后,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yè)精于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jù)《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行過拜師禮后,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朱砂開智也叫朱砂啟智或朱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后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現(xiàn)今的小學生學的是拼音、數(shù)學、漢字等基礎(chǔ)知識,那么古時候的小學生都學些什么呢?
古代的教育是非常重文輕理的,數(shù)學、音樂等被認為是副課。作為啟蒙教育,古代小學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識字、作文。當時的識字教材一般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簡稱“三百千千”。
掌握一定的漢字后,開始學習一些經(jīng)、史、歷、算的知識,還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冠、婚、喪、祭等禮儀知識。
到了明清時期,有的學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課表”,如明代魏校在擔任廣東提學副使期間,設(shè)置了一份課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習射、習樂歌詠”等內(nèi)容。
古代小學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識字、寫字、習經(jīng)史、學六藝,《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學課本。每學期的課程和教學進度,依學生的年齡和入學的早晚而定。
據(jù)《宋會要·崇儒》,宋代國子監(jiān)小學“條制”要求:“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jīng),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jīng)、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jīng)、字二百”。
古代檢查學生的學業(yè)情況,也靠考試,俗話說“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還真有這情況。如在宋代,老師會逐日測試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這叫“日考”;另外還有“月考”、“季考”等多種。
如元代的上元縣(今天南京市內(nèi))便對小學考試時間作出具體規(guī)定。據(jù)《廟學典禮·行省坐下監(jiān)察御史申明學校規(guī)式》,上元小學的考試日期,固定安排在每月的初三、十六兩天。而且,考試相當嚴格,出題和監(jiān)考要分兩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學家沈鯉稱,“朔望日考試,分等第,行賞罰”。但不同的教育家,對考試的要求并不相同。儒學家劉宗周便主張,“三六九會課,以二題為率”。
到清代,小學考試更形成了制度,依講課和教學方式與內(nèi)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試形式。公課、月課一月考一次,朔望課半月一考,季課一年考四次。另有會課的多次考,義學的抽考等等。如果重要考試考砸了,還允許“補試”。
古代考試成績評定方式較豐富,有“十分制”、“打鉤制”、“評語制”等,但無現(xiàn)代流行的“百分制”。以“打鉤制”來說,優(yōu)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不同于現(xiàn)在的學生,除了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古代學生的假期要少的多。古代小學有的是平時休假,有的則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間除非有緊急情況才能請假,否則都視為曠課。
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圣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jù)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guī)定。比如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guī)定每天5:00—7:00點到校,17:00—19:00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結(jié)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有的學校則規(guī)定每天7:00—9:00點入學,15:00—17:00點回家,另外每個月仿照古人休沐之意,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還有學校規(guī)定,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00—11:00點吃飯,每年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放假一天。
. 完 .
★★本文轉(zhuǎn)自 典故里的中國 公眾號,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