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播放,先小说再电影,微电影 回来再爱,按摩电影在线播放,日本丰满av无码区甩奶舞,婢子绝色小说免费阅读,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青青草免费无码在线视频,熟女激情爽爽爽爽

返回頂部
歡迎訪問文史天地網(wǎng)—中國歷史文化傳播平臺!

微信掃一掃關注
文史天地公眾號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加油文化
發(fā)稿人:劉麗  來源:文史天地雜志社   發(fā)布日期:2025-01-03 16:39:47  文章字號:   
在張之洞影響下的林紹年為“加油”做了什么

作者 賴晨

林紹年(1845—1916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侍郎充軍機大臣,兼署郵傳部尚書,授度支部侍郎。他憂心國事、敢于諫言,曾經(jīng)冒死上書反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他曾是張之洞同仁,張之洞推崇中體西用、重學興教、救亡圖存、復興中華,在其任職的各地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良,如大量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積極提倡赴日留學。在張之洞的帶動和支持下,林紹年也在粵西、云南、貴州等地,進行了類似的教育救國活動。

林紹年畫像

林紹年為“加油文化”二代傳人
“加油文化”是源于貴州興義知府張锳的一種育才救國文化現(xiàn)象,它并不止于張之洞的重學興教,而是體現(xiàn)為胸懷救亡圖存、復興中華的信念,身體力行、踔厲奮發(fā)為國育才的實踐,并在近現(xiàn)代史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張锳是“加油文化”的“開先河者”,那么張之洞、林紹年、劉官禮等人無疑是第二代傳承人。
林紹年,福州閩侯人,和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為同鄉(xiāng)同族。同治十三年,29歲的林紹年考中了進士。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任御史,體恤民困,秉公直言,冒死上書反對慈禧挪用海軍經(jīng)費修頤和園。在指陳時弊、維護儒家道統(tǒng)方面,林紹年可謂是張之洞(1837—1909年)的“戰(zhàn)友”,所以張之洞對為民請命、耿直正派的林紹年十分器重,把他引為同志,多方進行指導、提攜和保護。
1890年,慈禧太后等人對林紹年進行打擊報復,革其御史之職,把他趕出了北京。
1884年至1890年,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在1889年左右,張之洞曾邀請林紹年去廣東任職,林答應了。1890年,林被趕出北京之后,他根據(jù)之前的約定,來到粵西肇慶府端溪書院任山長(校長)。
林紹年來到肇慶的時候,張之洞已經(jīng)被調往武漢任湖廣總督了。但張之洞留了后手,安排本家侄孫、時任肇慶知府的張曾敭(1852—1920年)大力支持林紹年在端溪書院的教育工作。
在1907年的丁未政潮中,面對被打擊的林紹年等人,張之洞也抱同情、贊賞的態(tài)度。他在慈禧太后面前,稱贊林紹年“才具開展,操守極好”,而抨擊濁流的奕劻“閱歷太深”,袁世凱的私黨徐世昌“太得意,閱歷太淺”。
張之洞重學興教、通經(jīng)致用、救亡圖存、復興中華的教育救國思想對林紹年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粵西、云南和貴州等地的教育改良活動,便是在張之洞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林紹年和“加油文化”二代傳人劉官禮的關系也比較密切。張锳之后,推動黔西南文教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人物當推劉官禮,他是貴州興義地區(qū)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劉官禮思想深受張锳“添燈加油”之風的影響。1883年,擁有知府銜的他創(chuàng)設了培文局,主管興義縣的教育行政。1890年,他牽頭建成了第四座筆山書院。第四座筆山書院與張之洞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發(fā)展成為與貴陽貴山書院、遵義湘川書院齊名的“貴州三大書院”。巧合的是,當劉官禮在興建第四座筆山書院之時,林紹年在張之洞支持下,在離筆山書院兩千多里外的粵西端溪書院任山長,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良。
鑒于劉官禮對貴州教育新政的大力支持及突出成績,基于興義筆山書院在貴州教育界的崛起,也基于張之洞與興義府的少年情結,1908年,已經(jīng)調離貴州、時任河南巡撫的林紹年特送一塊木質燙金大匾為劉官禮祝70大壽,上書“元老壯猷”四個大字。這塊大匾至今完好地保存于興義劉氏莊園陳列館,它見證了林紹年、劉官禮兩位“加油文化”二代傳人的密切關系。

林紹年贈劉官禮壽匾

林紹年在粵西端溪書院
從1890年至1893年,林紹年在粵西肇慶端溪書院任山長三年之久。他在端溪書院期間,傳承了張之洞等人為書院創(chuàng)新、發(fā)展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繼續(xù)貫徹前任山長的教育改良主張,經(jīng)過全面考察之后,他對書院的課程、授課方式進行了改革。
林紹年任山長期間(1890—1893年),改為每月初三考詩文、十八日考經(jīng)古,并成為固定的制度。在堅持強化前任山長的改革措施的同時,他也進一步制定了嚴格的考試制度,加大了獎勵力度,爭取選拔、培養(yǎng)出更多的英才。
林紹年對生員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他告訴生員們,接受教育,參加科舉考試,是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讀書人應憂國憂民、發(fā)憤圖強、修齊治平,而非為了升官發(fā)財。正如他在書院大堂的一副楹聯(lián)所言:余力學文,到此應多敦行士;通經(jīng)治國,他年望有濟時方。
林紹年在張之洞影響下,推崇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他要求生員們不僅要讀好儒家經(jīng)典,也要學習時文、古詩文,以治理世事、切合實用、濟世安民。在林紹年實學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端溪書院的學風、文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生員面貌煥然一新、朝氣蓬勃。
這些教育思想為林紹年在云南、貴州主政并在教育上建樹良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毋庸置疑,他在端溪書院的三年就是其踐行張之洞教育思想的早期試驗地和啟蒙地。
林紹年在云南的教育改良
從1893年任職昭通知府,到1904年卸任云南巡撫,林紹年前后在云南任職約10年之久。他在云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教育改良,包括選派留學生、建立新式學堂。
其一,選派留學生。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慘敗,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精英建議“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師夷長技以制夷”效率最高的方式是選派中國青年出國留學??紤]到歐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留學成本高昂,而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在經(jīng)過明治維新之后,已經(jīng)對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均比較熟悉,所以清政府決定選派各地青年才俊到日本留學。地處大西南的云南,在朝廷的命令下,在有識之士的鼓與呼下,也開始了選派留學生的工作。1902年,云南第一次官派了10名留學生赴日本,從此拉開了云南赴日留學的帷幕。
林紹年十分推崇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的思想,他在選派云南第二批留日學生的同時,選派了一位“中學”教習——拔貢朱勛同渡日本,教授云南留日生學習儒家經(jīng)典等“中學”。
從1903年、1904年選派的留日學生部分信息可知,林紹年對留學生選派工作非常重視,人數(shù)的大幅增加體現(xiàn)了他對留學生赴東洋學習西學抱有很大的期望,這是儲備云南人才、發(fā)展云南的重要渠道。所選派的留日生綜合素質較高,多為青年才俊,甚至有部分是舉人。他們在日本接受了先進的西學,為云南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說明,林紹年客觀上推動了云南新舊知識結構的轉化。
林紹年除了選派留日生到日本學習專門技術、速成師范、警察、軍事外,還選派部分學生到法國殖民地——越南留學。林紹年獲悉法國在越南設立學校,以法文教學,課程比較完備、先進。所以他和法國領事、越南河內總督協(xié)商后,選派文寶奎等10名學生赴越南留學,給予每名學生路費50兩白銀,每年住宿費、學雜費等300龍元(清末時中國自鑄的貨幣之一,又稱“龍洋”),每月津貼為5龍元。另外,選用候補知縣梁豫護送前往。
1904年,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欲調取各省預科生入京復考就讀,通過朝廷咨請各省督撫、學政按章?lián)駜?yōu)挑選。林紹年和學政協(xié)商之后,選派了李曰垓等8名預科生入京。每人先給予路費150兩白銀,若復考合格,進入京師大學堂就讀,則每生另給予月津貼12兩白銀,用來購買書籍、圖紙、石板、筆墨等學習用品。
其二,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林紹年在云南創(chuàng)辦了蠶桑學堂、東文學堂兩所新式學堂,為云南培養(yǎng)近代化人才。
開辦云南蠶桑學堂。1903年,林紹年為了解決財政壓力,就云南省情,準備興辦蠶桑事業(yè),為此,他從兩方面下手:一方面,安排人負責種植桑樹,另一方面,開辦了云南蠶桑學堂。該學堂分高等科、尋??啤8叩瓤?,教學內容包括制種、飼養(yǎng),兼學習算學、聲學、光學、電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學制為兩年,學生定額為80名,畢業(yè)合格者給予文憑,可選擇到各地充當教習和備資出國留學。尋??疲虒W內容更偏向技術,包括學習養(yǎng)蠶、繅絲、栽種等技術,學制6個月,畢業(yè)后即便于進行蠶桑事業(yè)。

林紹年創(chuàng)辦的云南蠶桑學堂大門

1907年,云南蠶桑學堂改設為省會中等農(nóng)業(yè)學堂(今云南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云南蠶桑學堂是該省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和第一所實業(yè)學校,首開“教育興、產(chǎn)業(yè)興”之先河。這對于云南近代發(fā)展水平較低的職業(yè)教育而言,是一種開拓性的舉措,填補了云南職業(yè)教育的空白。
創(chuàng)辦東文學堂。由于云南省財政收入較少,導致選派了幾次留學生之后,已經(jīng)無錢承擔這筆開支了。既有的100多名留學生,即使他們全部歸滇效力,也仍無法完成云南各州縣的建設任務。
為了培養(yǎng)人才,林紹年于1904年農(nóng)歷十月設立了東文學堂。該學堂地址在昆明三迤會館,教習是上海東亞同文書館日本籍畢業(yè)生高島、迫田。學制為3年,每位教習帶30名學生。學習完進行考核畢業(yè),最優(yōu)等畢業(yè)生為拔貢,優(yōu)等為優(yōu)貢,中等為歲貢,繼而可以出國留學或者入其他學堂深造。考核為下等的為優(yōu)廩生,最下等的遣送回原籍。
東文學堂是云南設立的第一所日語學校,和1899年設立的英文學校、法文學校當屬同一時期,是云南省外語教育事業(yè)的開端。1907年農(nóng)歷九月,東文學堂并入剛設立的方言學堂,繼續(xù)進行外語教育,之后,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于1909年改辦高等學堂。
林紹年在貴州的教育改良
從1904年農(nóng)歷十一月至1906年一月,林紹年任貴州巡撫,時間約為14個月。貴州當時是個窮省、小省,“歲入錢糧不及他省一郡之多”。林紹年認為教育興才能產(chǎn)業(yè)興,產(chǎn)業(yè)興才能貴州興,所以他把振興文教事業(yè)作為改變貴州省貧窮落后面貌的重點工作。在任上,他效仿張之洞的教育救國主張,貫徹張之洞擬定的癸卯學制,大力推行教育改良活動,取得了成效。
其一,大規(guī)模派遣學生留學日本。派遣留學生是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從1901年開始,偏遠的貴州省卻一個也沒有派出過,就連1904年規(guī)定貴州派出3名留學生的命令,貴州也沒有執(zhí)行。
林紹年為了培養(yǎng)人才,建設貴州,先后分三批資送官費、公費和鼓勵自費學生出國留學。他認為,日本學習了西洋各國的長處,且大多技術、專業(yè)等是貴州所急需的,所以當時選派的留學生主要是以留學日本為主。鑒于留學經(jīng)費的不足,林紹年除了從財政撥款外,還積極籌備資金,并鼓勵自費留學。在他的努力下,僅半年時間就已資送過共64名學生。其中,官費、公費共51名,包括習速成師范者29名,習專門科學者22名;自費學生11名,包括考察學務者2名,習速成師范者2名,習專門學科者7名;隨宦子弟自費生2名。這些官費、公費生按照選派章程,學生畢業(yè)后應當回到貴州并在各地供職,成績突出者給予獎勵。這開了貴州大規(guī)模選派留學生的先河。1905年10月,林紹年又派遣14人去考察學務。經(jīng)統(tǒng)計,1905年底,林紹年共選派73名留學生,習完全師范8名,習專門學科者5名,習速成師范者37名,隨宦子弟及紳商自費生23名。
林紹年在擔任貴州巡撫14個月的時間內,先后分三批共計派遣官費生113名、自費生38名,合計151人赴日留學,這為貴州以后的留學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jù)《貴州省志·教育志》記載:1927年以前的16年,貴州官費生只有41人,新中國成立的10年間,全省公派留學生也只有23人。數(shù)字是最好的說明,林紹年派遣留學生是其對貴州教育的突出貢獻。
部分留學生回國之后,成為近現(xiàn)代史上的精英。如“反袁”核心人物蔡鍔的搭檔戴戡,孫中山處理西南事務的得力助手安健,任同盟會貴州支部長的平剛,中國同盟會員于德坤、楊藎誠等人,以及大夏大學創(chuàng)始人王伯群、原國民政府國防部長何應欽等。留學生對貴州的發(fā)展做出過貢獻者也很多,如貴州大學校長周恭壽、貴州經(jīng)濟學家劉顯治、貴州省立醫(yī)院院長鄧光濟等。

林紹年書“心跡雙清”

其二,開設各類新式學堂,培養(yǎng)新式人才。1904年,張之洞與榮慶、張百熙主持擬定系統(tǒng)學制,包括《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學堂章程》《高等小學堂章程》等,統(tǒng)稱《奏定學堂章程》,因頒布時間為農(nóng)歷癸卯年,故被稱為“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并首次得到落地實施的全國性法定教育改革系統(tǒng)文件。林紹年為貫徹落實張之洞的癸卯學制,在貴州創(chuàng)設各類新式學堂。
一是開辦蠶桑學堂。1905年四月,林紹年在貴陽創(chuàng)辦了蠶桑學堂。該學堂的學生分堂內生和堂外生。堂內生學習的內容為養(yǎng)蠶、制種、繅絲、栽桑、算學、種植、物理、化學等,學時為兩年。堂外生學習時間為半年,在試驗場學習養(yǎng)蠶、繅絲等。堂內學生分正取生和備取生,前者40名,后者20名。堂外學生不限定額。該學堂的性質為官辦,所有經(jīng)費由官府撥款,和現(xiàn)在的公費生一樣。林紹年聘請的正副教習均為浙江蠶桑學堂的畢業(yè)生,他們從浙江帶來了先進的養(yǎng)蠶技術、經(jīng)驗,在他們的教育下,貴州養(yǎng)蠶技術得到了推廣,為貴州培養(yǎng)了大批蠶桑人才。
林紹年創(chuàng)辦的貴陽蠶桑學堂,規(guī)模比云南蠶桑學堂更小,但客觀上推動了貴州農(nóng)技的進步。在貴陽蠶桑學堂的推動下,貴州各府、州、縣也相繼創(chuàng)辦了蠶桑學堂,如1907年創(chuàng)辦的獨山蠶桑學堂。
二是籌辦客籍學堂。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的被廢除,在貴州居住的外省官紳、商人的子女教育便成為一大難題。當時僅從云南赴貴州的官紳、商人便有幾十家之多,根據(jù)清政府之前的規(guī)定,科舉制度被廢除后,他們是不能在客籍享有本地人相等的教育權利的。為了維護在黔官紳、商人的利益,激發(fā)他們建設貴州的信心,林紹年于1905年9月在貴陽籌辦了客籍學堂,包括中學、小學各一所。這些學堂參照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所頒發(fā)的各種章程運轉,并購買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和書籍,聘請教習來教授學生,一切都歸官立學堂統(tǒng)一管理。該學堂的學生畢業(yè)后和官立學堂畢業(yè)的學生一樣,由政府統(tǒng)一選拔。外省籍官紳、商人子弟除了享有專門為其籌設的客籍學堂的教育以外,還享有在高等中小學堂接受教育的權利。
客籍學堂在貴州的建立,解決了在黔官紳、商人子弟的教育問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為貴州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設立高等學堂預備科,改設師范傳習所。林紹年雖然先后送了許多人到日本高等學堂留學,但鑒于貴州地勢偏遠、風氣初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水平相對其他地區(qū)較落后,高等學堂也因此而有名無實。為了徹底改變不切實際的學風,林紹年將貴州的高等學堂改為預備科,按照原有總學堂制訂的規(guī)章制度教授學生,并在原有西文、算學、體操的科目上添加中文科。該預備科的學制為6年,其中一年赴日本學習速成師范,歸國后教授預備正科,按照中學堂的章程5年畢業(yè),之后,學生再進入高等學堂學習。為了彌補師資的不足,1905年春,林紹年把省城貢院改設為師范傳習所。貴州師范傳習所的學生主要從各地選拔品學兼優(yōu)者,定額為120名。
高等學堂預備科(中學)和師范傳習所的設立,促進了貴州新式教育的發(fā)展,為貴州培養(yǎng)了一些當時急需的師資力量,標志著貴州的師范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是支持創(chuàng)辦通省公立中學堂。在林紹年來貴州之前,貴州學政嚴修創(chuàng)辦了經(jīng)世學堂,原禮部尚書李端棻創(chuàng)辦了貴州公立師范學堂。1905年,李端棻、華之鴻等人聯(lián)名呈請林紹年創(chuàng)辦通省公立中學堂(今貴陽一中)。翌年,該學堂正式創(chuàng)辦。學堂的經(jīng)費一方面來源于貴州士紳的捐款,如華之鴻一個人就捐款7000兩白銀。另一方面,來源于公款以及過去科舉時代的膏火費、學田等項收入。該學堂從1906年農(nóng)歷三月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共計54名。從1907年開始,便從舊校址遷入新校址,其校舍規(guī)模龐大,無論是師資水平,還是學生素質,在當時的貴州均是一流的。
其三,倡導振興女學,重視女子教育。在戊戌變法期間,中國女子教育開始逐漸盛行,這一時期標志著女子學堂的開始。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紛紛提倡振興女學,提倡女子教育。作為貴州巡撫的林紹年,也認識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于1905年農(nóng)歷九月在給清政府上奏的《振興女學折》中,詳細闡述了振興女學的必要性。
為了打破人們對女子教育的顧慮,林紹年還提出了獎勵女學的辦法,“凡民間婦女能教成女學生若干人,無封者給封,有封者加一級給封,其能教實業(yè)及各種科學者,更以難易多少為差”,這足以體現(xiàn)林紹年對女學的重視。林紹年還進一步通過頒布法令以取得禁止纏足和獲得女學經(jīng)費的雙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取締婦女纏足這個不良習慣的目標,他規(guī)定“凡民間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后所生女子,有仍習纏足者,罪其父兄,由各鄉(xiāng)自行議罰,以充當女學經(jīng)費,有功名者其罰惟倍,現(xiàn)任之官罰又倍之”。林紹年在貴州振興女學的措施,是符合近代化潮流的。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1期

文史天地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 不得轉載

承辦:文史天地 聯(lián)系電話: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黔ICP備17008417號-1 貴公網(wǎng)安備 52010302000499號 建議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瀏覽器

技術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