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播放,先小说再电影,微电影 回来再爱,按摩电影在线播放,日本丰满av无码区甩奶舞,婢子绝色小说免费阅读,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青青草免费无码在线视频,熟女激情爽爽爽爽

返回頂部
歡迎訪問文史天地網(wǎng)—中國歷史文化傳播平臺!

微信掃一掃關(guān)注
文史天地公眾號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加油文化
發(fā)稿人:劉麗  來源:文史天地雜志社   發(fā)布日期:2024-12-03 16:33:07  文章字號:   
王伯群與吳鼎昌之關(guān)系及大夏大學在黔的艱辛

作者 湯濤

人們有理由相信,1937年11月當大夏大學西遷貴州時,作為貴州省主席的吳鼎昌一定如獲至寶。當“加油文化”第四代傳承人之一的王伯群挈婦將雛自上海、香港輾轉(zhuǎn)到貴陽的路途中,收到了貴州省主席吳鼎昌歡迎回黔賀電。然而,美好的情景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出現(xiàn)。在此后吳鼎昌任貴州省主席近7年的時間里,王伯群與吳鼎昌之間,雖非方枘圓鑿,冰炭不相容,但也有以鄰為壑、凜然難犯之謂也。大夏這所由貴州人王伯群創(chuàng)辦的大學,雖然回到貴州,卻并沒受到省主席吳鼎昌的待見。這是為何?
吳鼎昌《大公報》黑慘王伯群
王伯群與吳鼎昌(1884—1950年,字達銓)最早作為對手,當在1919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南北和議時期。
王伯群以南方代表出席。吳鼎昌因得到皖系、安福系及徐世昌的認可,被推選為北方代表。他們分別作為南方和北方代表團的決策者之一,多方周旋并爭取南北雙方妥協(xié),努力推進和議的籌備和談判。
歷時3個月的南北談判破裂后,王伯群和吳鼎昌各奔前程。王繼續(xù)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而吳則投身金融,擔任鹽業(yè)、金城、四行儲蓄會主任,成為金融集團的首腦。同時,與張季鸞、胡政之等接辦《大公報》,自任社長。實現(xiàn)他“右手執(zhí)筆,左手執(zhí)斗”的人生愿望。
1931年,王伯群結(jié)發(fā)妻子去世后,在母親的一再催促下,他續(xù)弦大夏大學畢業(yè)生保志寧。是年6月18日,他們在上海徐園舉辦結(jié)婚典禮。

1931年6月,王伯群與保志寧結(jié)婚照

對于這場婚禮,上?!渡陥蟆返戎髁髅襟w均有報道,但報道內(nèi)容多為現(xiàn)場記述。6月19日,吳鼎昌執(zhí)掌的《大公報》,卻以揭露式的火爆標題報道這場婚禮,“王保之婚”下的副標題是“蔣宋之婚無此旖旎,王贈保嫁妝費十萬元,新屋瓷磚價值五十萬”。
這篇復合型標題報道讓王伯群從新婚的興奮中一下子沉郁起來。報道除簡述現(xiàn)場婚禮外,核心指出“聞王贈保嫁妝費十萬元,保初欲出洋求學,后結(jié)婚,現(xiàn)婚后再出洋”,“王在愚園路建筑新屋,甚軒敞,瓷磚由泰山磚瓦廠定造,值逾五十萬”。
這篇貌似漫不經(jīng)心的報道,一下子引爆南北媒體的極大關(guān)注。
6月27日,上海《生活周刊》與《大公報》一唱一和,刊登一篇《久惹是非之王保婚禮》的無署名文章。該文以王保結(jié)婚為由頭,編造保志寧嫁王伯群之前提出過三個條件:其一,贈其嫁妝十萬元;其二,婚后供其出洋留學;其三,為其購置一幢花園別墅。這三個條件又經(jīng)《新聞報》《上海報》《時報》等大小各報的大肆演繹,在坊間廣為傳播。
由《大公報》肇起的揭露式的負面報道,使一向謹慎、謙恭的王伯群不勝其煩。7月8日,王伯群以《余等婚事》為題,專門進行辯答。但他的解釋反而引發(fā)了各方置喙。甚至有國民政府監(jiān)察委員呈報中央政府,建議徹查王伯群建造別墅的經(jīng)費之來源。
久居官場的王伯群自然深諳寬恕之道。盡管《大公報》失實報道給王伯群帶來精神困惑和名譽損害,亦給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與粵派的爭斗平添了一層混亂。但他并未痛恨吳鼎昌,也未與之結(jié)怨。1932年1月,王伯群專托交通部電政司司長鐘秉鋒會晤吳鼎昌代為致意:“《大公報》狂吠之處,自己已忘懷,囑吳勿介懷,并不可輕聽謠傳及挑撥之言。”是年3月,王伯群赴北平見張學良之時,在廠家金城銀行總經(jīng)理周作民設宴之機,以恩師姚華的《弗堂類稿》托交通部次長韋以黻轉(zhuǎn)贈給吳鼎昌,代致問候,以示同好。

1930年,王伯群(前排右四)與大夏大學校務委員會合影

吳鼎昌對大夏大學不曾資助
王伯群不計前嫌,主動示好吳鼎昌。但沒有史料證明吳鼎昌回禮致歉,冰釋前嫌。不過,從吳鼎昌對大夏大學的態(tài)度,其內(nèi)心仍存芥蒂。
王伯群和吳鼎昌在貴州的不期而遇,他們也許都不曾想到。
貴州是王伯群的桑梓之地,也是王伯群的福地。他與胞弟王文華組織護國運動,聲震海內(nèi)外,歷任黔中道尹、貴州省省長(未到任)。1937年底,王伯群率先把大夏大學西遷到貴州,在貴州省教育廳廳長張志韓的安排下,是年底以貴州講武堂為校址,在貴州前后辦學近9年。
貴州之于吳鼎昌既是意外,也是福地。1937年12月16日,行政院召開院務會議,決定改組貴州省政府,任命吳鼎昌為省政府主席。吳鼎昌接到任命后,還是有點驚詫,因為他已于“十二月二十日搭輪西上,在行前數(shù)小時始知已裁定命予赴黔”。由文職出身的吳鼎昌擔任省主席,兼任滇黔綏署副主任、陸軍上將,總攬貴州軍政大權(quán),在彼時算是特例,因為其他各省主席均為軍人。
大夏大學遷到貴陽后,不像在工商業(yè)繁榮的上海辦學那般順利。
首先是校址不穩(wěn)定。大夏抵達貴陽的第二年,吳鼎昌認為大夏獨占講武堂,提出要其搬離。貴州省黨部主任王漱芳轉(zhuǎn)述其主張,建議王伯群“大夏應早有準備,否則臨時張皇反多不便”。王伯群聞之,甚為不解:“遷校則不能上課,學生固捐大無算,教育前途亦不堪設想,空非長期抗戰(zhàn)時期所宜,如云防備空襲,則晚間上課,晝間避開,未為不可,故大夏大學唯有鎮(zhèn)定處之,不愿事先逃避。”他接著歷述大夏一年來對貴州的貢獻:“以大夏移黔開辦,為黔造就人才,開啟文化,貢獻頗大,設若無大夏來黔,黔省至少有三百學生不能升學。” 
其次是辦學經(jīng)費左支右絀。為籌措大夏辦學經(jīng)費,王伯群廣開財路:一是爭取教育部財政資助;二是跟華問渠、戴蘊珊、伍效高、帥燦章、鄧若符等實業(yè)家和鹽商勸募;三是舉辦鹽務專修班等各類培訓;四是與劉玩泉、劉熙乙投資創(chuàng)辦聚康銀行和投資鹽業(yè)公司。即使多渠道籌資,仍難于滿足大夏經(jīng)費所需。王伯群希望得到省政府資助,但吳鼎昌未予理睬。他告訴王漱芳,大夏曾函省府求補助學費12萬元,而吳鼎昌視大夏如蛇蝎一般不予,殊為大可怪之至。“以一省主席而自私自利如此,尤為可怪”。
大夏在貴州前后辦學八九年,為貴州培養(yǎng)1500余名本土人才,同時以教育學院為基礎(chǔ)成立貴陽師院,大夏中學并入貴陽一中成為該校重要基礎(chǔ),花溪兩千畝校園并入貴州大學。吳鼎昌對大夏始終未曾施以援手,對高等教育如此缺乏同情,也屬罕見。

大夏大學西遷紀念碑

吳鼎昌對大夏冷眼旁觀,究為如何?筆者從《吳鼎昌與貴州》一書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端倪??箲?zhàn)爆發(fā)后,先后有大夏大學、浙江大學等9所學校入遷貴州。“吳鼎昌明知這些大學遲早會離開貴州,便抓住這個時機,利用這批來黔高校的師資、設備、專業(yè)、技術(shù)、經(jīng)驗等條件,積極與教育部領(lǐng)導聯(lián)系,籌備創(chuàng)建貴州省高等教育的工作。”
這是吳鼎昌謀劃本省高等教育的高瞻遠矚,還是心胸狹隘進行本土化的保護?令人迷思。這與同為上海的光華大學西遷至成都,復旦大學搬遷到重慶大相徑庭,四川政府對這些外來高校大方地給予不同程度的資助。
王伯群議政引發(fā)吳鼎昌怨恨
由于王伯群的特殊資歷、地位和性格,他對貴州地方事務多有意見和表態(tài)。再加上跟王伯群走得很近的省黨部主任王漱芳、省教育廳廳長張志韓、省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馬宗榮等黔籍知名人物,素以性格剛直著稱,經(jīng)常對吳鼎昌治理執(zhí)政多有異詞。坊間曾流傳王伯群鼓動“黔人治黔”,挑動貴州人反對外籍人士,欲自己代替吳鼎昌做省長的傳聞。
王伯群的妻侄周元椿自重慶返回貴陽,他轉(zhuǎn)述重慶要人接吳鼎昌報告,告狀說黔人尚繼續(xù)挑外,幕后領(lǐng)導者直指王伯群。王伯群聞罷,內(nèi)心雖有憤恨,但還是耐心解釋其中的過程:“若準肆行貪污,榨取盜竊,掠奪種種罪恐不自覺,而不準天地間有是理乎?如是而可忍,則又何必抗日,日本人之侵略亦不過如是而已。能為吳鼎昌等之順民,則可以為日本人之順民,況吳輩親日派素以歸順日本而自重,后挾日本人之力而奪取政權(quán)者。若輩直接為日本人之順民,欲黔人間接為日本人之順民,為雙料之順民,萬不可能。”
王伯群雖然內(nèi)心對吳鼎昌多有不滿,但以其聲望和修養(yǎng),對政府的腐敗無能不作為即使怒目切齒,也不會怒形于色。他只得在筆記中表達個人情感:“黔人素重正義,重革命,萬萬不甘受此屈辱,此為天地之正氣,豈余能指使者耶。人類有良知,能以判別公理是非,豈一二人如此胡為胡行,可以掩蓋天傭人之耳目耶,該吳鼎昌與其狐群狗黨可以休矣。”
王、吳之間關(guān)系何以緊張至此?吳對王何以有如此成見?
王伯群好友、廣州總統(tǒng)府陸軍中將楊秋帆道出了其中的癥結(jié):他們之間的宿怨,根據(jù)吳鼎昌所言,乃“伯群對我不滿,系因在交通部時代,《大公報》曾加以攻擊其上海住宅耗費五十萬之類,實則此為編輯人之責,我不知也”。
王伯群聞罷,跟楊秋帆略述當年事情的原委。他說:“《大公報》之事,余早于忘懷,即當時也知為通訊記者與編輯人所為,未罪達銓(吳鼎昌字)也。”王實情相告楊道:“吾之不滿為二十七八年各縣吏治太壞,貪污者多,吳不稍審,余舉王同榮、劉旭光向吳盡忠告,吳反倒到渝向張群、何應欽謂余為領(lǐng)導黔人排外,不為是非,不察情。實則何告知我吳之態(tài)度后,一九四〇年回黔,余即不問黔事,現(xiàn)在劉旭光畏罪潛逃,王同榮貪污案發(fā)給拘,可證余當時忠告不誣。吳擅宣傳余領(lǐng)導黔人排外為別有作用,彰彰明矣。今吳撤換,孫希文而整頓吏治或小有覺悟。”
楊秋帆作為雙方好友,一直想調(diào)和王、吳之間的關(guān)系。這當然也是王伯群之所愿。
1940年3月2日,楊秋帆轉(zhuǎn)告與吳鼎昌晤談經(jīng)過。王伯群幽幽道:“雖言愿合作,然尚無事實表現(xiàn)。”是年四月,吳鼎昌排斥省教育廳廳長張志韓,欲調(diào)換大夏副校長歐元懷。吳轉(zhuǎn)折與何應欽商討,何再商量于王伯群。王認為吳聘歐元懷為教育廳廳長,無非兩種情況:一是善意,則為減除大夏與貴州省府隔膜和整頓本省教育;二若為惡意,則釜底抽薪,肢解大夏管理團隊。但王伯群仍從大局出發(fā),乃復何應欽說,絕對贊成歐元懷就任廳長,服務全省教育事業(yè)。歐的加盟,讓吳鼎昌如虎添翼。但對于王而言,大夏所有的領(lǐng)導重任都堆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積極參加修建大夏花溪校區(qū)的師生

與吳鼎昌幾次接觸與交往
王伯群一直謹慎地處理自己與吳鼎昌的關(guān)系。從他們有限的接觸中,感受到他們之間力圖保持禮貌式的距離和張力。
1941年元旦,王伯群受邀赴省政府參加吳鼎昌主政三周年午宴。貴陽市市長何輯五致詞,歌功頌德,無微不至。平剛致辭則獎懲兼顧,寓諷于勸。何欲請王伯群發(fā)言,王表示“無良好貢獻,卻之”。詞畢立餐,王伯群“進湯一杯,面包二片,遂先行歸家”。是年7月30日,王伯群聞吳鼎昌三女兒結(jié)婚,遂備一帳贈之。吳將“帳內(nèi)上下款收去,帳及帳中四大金字俱退回”。王伯群“覺此亦一退禮法也”。9月3日,何應欽自重慶視察貴州,吳鼎昌夫婦設宴招待,王伯群夫婦赴宴,他與吳“未談何有關(guān)之問題”。
1942年10月,王伯群參加貴州省黨部委員傅啟學、李居平等七人公宴,與吳鼎昌對面坐,聽其略談此次出巡北路各縣情形,吳勸王開酒禁,王“以恐過量,卻之”。王伯群赴貴州省教育廳,跟歐元懷反映貴州“中等教育太壞,故農(nóng)工先修班以十七分為及格,殊可痛”。歐有所感,擬向吳鼎昌辭去一切兼職,專門整頓教育,王伯群“亦贊同此舉”。
1943年3月16日,蔣介石抵貴州視察。王伯群擬赴貴州臨時省參議會謁蔣,但“后思有吳在場不便說話,如參加又不能不說話,故中止而到校”。3月22日,王伯群受邀赴蔣介石茶會,蔣詢各位來賓意見。王伯群記述很有意味,從字里行間隱藏著對吳鼎昌的輕慢:何季剛舉孟子“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二語作隱刺黔政意。任可澄“委婉達到民負擔重、官責任輕,譏政治之無成績,不能配合軍事外交后,又言造林必先保林,否則隨造隨毀終無達目的之時”。王伯群見話漸支離,乃將木炭汽車大行,亦毀林之一因。王伯群談到的木炭汽車,吳鼎昌手下的貴州企業(yè)公司從美國購買大型卡車七十多輛,改裝成中國機械制造廠研制生產(chǎn)的木炭代油爐,“不用一滴油,行駛在渝、昆、衡、柳等處”,擔負西南交通運輸?shù)闹饕蝿?。貴州素產(chǎn)山絲,因木炭汽車興而山絲大量減少。
吳鼎昌曾與人言:“一個人要立大業(yè),須以魁星為楷模,右手執(zhí)筆,表示有文字力量,左手執(zhí)斗,表示有財力,其實魁星本人卻是穿的一副武裝”(尚傳道《對吳鼎昌主黔七年的回憶》)。他主政貴州7年,總穿一套配帶上將領(lǐng)章的呢制服。下班回到家里就換上長袍,穿一雙雙梁的便鞋。由此也一窺吳鼎昌獨特性格的一面。1944年11月,日寇兵臨黔南獨山,貴陽危急,黔桂邊區(qū)總司令湯恩伯抵達貴陽,迭次召集地方有關(guān)人員會議,會上對吳鼎昌毫不客氣,多次讓他下不了臺。最后,吳不得不電請辭職(宋思一《黔南事變前后》)。
王伯群與黃郛、楊永泰、張群、錢永銘等政學系的關(guān)系素來尚善,但獨對吳鼎昌敬而遠之。民國要人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期望更多史家予以關(guān)注和研究。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2期

文史天地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 不得轉(zhuǎn)載

承辦:文史天地 聯(lián)系電話: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黔ICP備17008417號-1 貴公網(wǎng)安備 52010302000499號 建議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瀏覽器

技術(shù)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