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46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此特推送本刊曾刊發(fā)的這篇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相關歷史文章,以饗讀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貴州的包產到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王朝文對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理解得比較深刻,實踐得也認真。
王朝文1980年擔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那時省委設第一書記)副省長,分管農業(yè)和農村工作。當時農村存在的許許多多實際問題,在他腦子里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疑問。那時口頭上講的大好形勢與實際生活的嚴重困難,差距實在太大了。作為省里的領導干部應該怎樣面對現實呢?王朝文的腦子里出現了一個曾經當面教誨過他要敢于講真話的人的身影。這個人就是胡耀邦。那是1960年的事情。當時王朝文任共青團貴州省委副書記,團中央委員。一次在北京開會,胡耀邦與他個別談話。胡耀邦說:“你怎樣看貴州當前的大好形勢?”王朝文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閃爍其詞:“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好回答。”胡耀邦說:“那就問小點的問題,你們那里老百姓每天吃多少糧食?”王答:“大躍進開始時,敞開肚子吃飯,后來糧食不多了,又限制吃糧,每人每天八大兩,即當時16兩為一斤的半斤米。”胡說:“八兩吃得飽嗎?”王說:“光吃糧食吃不飽,不過,加些瓜菜,湯湯水水肚子也可以吃得脹鼓鼓的。”耀邦說:“我們在北戴河開會,每天吃一斤糧,因為副食品少,晚上都餓得睡不著覺,老百姓吃八兩會吃得飽,我不信。”朝文笑著老實地說:“老百姓八兩糧哪里吃得飽,雖是吃不飽不好說。”耀邦同志說:“我就是要你講真話,講實話,反映真實的情況。”王朝文同志深情地回憶說:“耀邦同志與我這次談話使我永遠不能忘記,共產黨員就是要敢于講真話,不敢講真話的人還算什么共產黨員。”
1980 年春節(jié)剛過,王朝文收到銅仁地委的同志寫給黨中央領導人的一個信件的抄件,信中說:“我們山區(qū)東一家西一家居住分散,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看來怎么也不能是資本主義,它是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希望中央支持我們,不要說這是方向性、路線性的錯誤。”
當時,面對這包產到戶,可是兩條道路斗爭多少年的大問題,是支持,或是反對,都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他知道,這封信中央是不會批復的,抄送給你王朝文,就是要你去表態(tài)。作為省委、省政府的一個領導成員,事情可沒有那么簡單,要從政策上解決問題還得要有扎扎實實的第一手材料,得有說服力的充分事實。他決定輕車簡從,搞一次微服私訪。
春節(jié)剛過,正月初五,他便帶著農委副主任龐耀增和一名處長陳謹文出發(fā)了。到了遵義地委,他說,我這次是專門來考察包產到戶的,哪里搞包產到戶,我就到那里去,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情況。他一口氣跑了遵義、湄潭、鳳岡、務川、道真、正安和綏陽七個縣??戳四切┌a到戶致富的農家,也看了沒有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和農戶。道真、務川兩縣與四川交界。那時民間傳言“要吃糧找××,要吃米找萬里”,四川的日子好過。王朝文心想,干脆到四川農村去看看,到底那里是個什么樣子,學點先進經驗,取點經也好嘛!于是,車子一拐彎,正月十五,到了鄰省的四川彭水。彭水縣的領導對王朝文的造訪,摸不清意圖,也十分謹慎,談到包產到戶也只是說:“我們縣有些生產隊包產到戶了,可是省委還沒有表態(tài),是下邊自己悄悄搞的。”為了讓人家放心,王朝文也不勉為其難,說:“既然是悄悄搞起來了,我們就不看了。”還說:“我們那里也有悄悄搞的。”
正月十六日,王朝文一行到了南川。王朝文看到一男一女正在田里干活,心想這不是集體出工,里面肯定有名堂,便讓司機停車,自己走出車門上前搭話。
“老鄉(xiāng),你們這是一家人在干活吧?你們這里是集體的,還是自己的?”王朝文問。
那男子答道:“是集體的,現在種的是口糧田 。我們口糧田占三分之一,個人種,三分之二是集體田,大家種。種了一年,三分之一的口糧打的糧食就夠吃了。集體的分多少算多少,無所謂了。”
王朝文問他們去過貴州沒有?
那男子說:“過去去過,到那邊給人家燒磚瓦。”王朝文問他們“現在怎么不去?”那夫妻倆大聲回答“有吃的了,還去那里干什么?”
王朝文進一步問:“你們這口糧田的事省里知道不知道?”
“那能讓他們知道,這是我們自己搞的,不能上報呀”那男子回答得很爽快。臨別時,他還反問一句“你們那里敢不敢搞呀?”王朝文沒有回答,只是笑了一笑。
這場田間問答,可以說是一場觸及靈魂的革命。王朝文首先想到的是我們這些制定政策的人怎么和老百姓想不到一塊兒,老百姓想的是怎樣種好田,吃飽肚子;我們想的總是什么方向,什么原則。是的,這“包產到戶”的事,曾經使多少人犯錯誤、丟官、坐牢,上面的大人物也有,下面的干部就不知有多少了。王朝文坐在車里沉默不語。
王朝文是個成熟的領導干部,他不能隨意表態(tài),不過此次農村調查,在他的思想深處,一個明晰的大政策正在形成。他已暗下決心。他認為包產到戶,既然能讓群眾吃飽肚子富裕起來,我們?yōu)槭裁床恢С帜兀坎皇钦f民以食為天嘛!我們天天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什么在關系到人民群眾吃飯的這個天大問題上,卻不能與群眾一條心呢?他決定在地委召開的縣委書記會議上吹點風。他說:“這幾天我?guī)Я藘蓚€同志到農村作了一些考察,今天以考察組的名義,談談我們見到的一些問題。過去,我一直反對包產到戶,認為包產到戶是單干,搞資本主義,現在,我主張包產到戶,讓農民吃飽肚子,富裕起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王朝文的話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支持與反對針鋒相對。
王朝文回到貴陽,立即向省委第一書記池必卿作了詳細匯報,池必卿聽了匯報,覺得調查的情況非常重要,決定省委開書記會、常委會專題討論。聽取匯報,統(tǒng)一認識,會上獲得較一致的認識,并決定立即召開電話會停止在農村糾正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作法;之后省委常委分頭下各地農村作調查研究,聽取農村干部群眾意見,以便起草省委關于放寬農村政策的文件。在放寬政策的過程中,各方面爭論十分激烈,有人問王朝文:“你這不是公開支持單干,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嗎?”王朝文冷靜地回答:“我是把烏紗帽放在桌子上了后,才主張搞包產到戶的。任你們怎么評說,我堅持實事求是。”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長期在農村工作。他了解農村實情,懂得農民心愿。他確信這次深入田間地頭的調查是實實在在的第一手材料,是耳聞目睹的事實,不是聽匯報得來的,更不是道聽途說。因此,他堅信共產黨員不能撇開事實說瞎話。省委第一書記池必卿和大多數同志也支持他。省委還決定:不與群眾頂牛,不當群眾的抵門杠,從實際出發(fā),允許包產到戶,包干到戶。
經過幾個月全省上上下下大討論后,省委于1980 年7月15 日正式發(fā)出《關于放寬農業(yè)政策的指示》,這樣,貴州就繼安徽鳳陽等地之后,在農村全面開展了包產到組,包干到戶的大變革。從此,貴州農民較快地走出了困境、逐步解決農民溫飽、慢慢的富裕起來。王朝文至今感到欣慰,他說:“當時,我總算大膽地為民作了主。”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02年第10期」
「作者:趙運乾」
文史天地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承辦:文史天地 聯系電話: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黔ICP備17008417號-1 貴公網安備 52010302000499號 建議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瀏覽器
技術支持:泰得科技